廉议汇|基层调研岂能“前呼后拥”

发布日期:2025-03-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3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的问题,引发关注。该中心一行3人赴某省两个县区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调研,对基层陪同人数缺乏严格把关,省、市、县、乡层层多人陪同,有时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黄雅慧(湖北武汉 职员):基层调研为何会出现层层多人陪同的现象?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放不下“身份感”,没有前呼后拥总感觉没有受到足够尊重。另一方面,有的基层干部错误地将陪同规模与接待规格视为彰显重视的途径,就怕礼数不周,以层层陪同体现对领导的尊重。

  如果调研都需如此配置“氛围组”,哪还能听到真话、了解实情?基层干部哪还有时间精力专注本职工作?

  练洪洋(广东广州 媒体人):越来越多的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典型案例受到各级通报,传达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信号: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不可逾越的硬杠杠。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在这种语境下,领导干部在进行调研之前,都要用这把尺子量一量,看看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多近。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层层多人陪同”不仅劳民伤财,挤占了基层干实事的时间与精力,更助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须引起警惕、对症下药整治。

  一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调研活动的接待标准、人员陪同标准,以制度破除模糊操作和“宁多勿少”的思维误区,给各方都树立清晰预期。二是要重视对调研质效的评估,一些地方过度重视陪同,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就是担心暴露问题,这与调研本该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是相矛盾的,当调研致力于发现真问题,也才有更大的动力去主动拒绝过度陪同。三是创新调研方式,多一些“四不两直”的调研,少一些“盆景式”的调研,自然能够压缩过度陪同的空间。

  (整理:尹传刚)


调研做得好不好,不在阵势大小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清风扬

  3个人到基层调研,将近10个人陪同,让调研走了样、变了味儿。

  这不仅折腾人,还暴露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派。群众不欢迎,甚至是深恶痛绝。

  合理合规的接待陪同有利于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精准度,但调研陪同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绝不能层层陪同、前呼后拥,这既是为基层减负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纪律的刚性约束。

  调研就是调研,而不是别的什么活动。调研做得好不好,不在阵势大小,而在实际效果。无论是基层党员干部还是上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实”字当头,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合理安排陪同人数。特别是上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决对“层层多人陪同”的安排说不,确保调研各个环节走真走实。如此,方能确保“抓到活鱼”“取得真经”,赢得基层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

  根治调研“层层多人陪同”顽疾,还要从严从实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针对接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进一步严肃调研纪律,刹住歪风、镇住邪气。同时,要对调研陪同的事项内容进行清单化、透明化管理,让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有章可循,避免基层调研活动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