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强调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各地积极响应,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减负措施。比如,某地要求严禁在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地方单位起草初稿,为基层干部减掉“初稿负担”,引发广泛关注。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江文岩(广东广州 国企职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于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有着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彰显出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强烈意志。
为基层减负就是为治理赋能、为实干撑腰。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切实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谋实事、做实功,定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实绩。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纵深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破立并举。一方面,持续出实招硬招,破解形式主义顽瘴痼疾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潜滋暗长等问题,卸掉束缚基层干部手脚的“紧箍咒”。另一方面,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既“破”又“立”,方能铲除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让实干家、奋斗者有更大的舞台。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典型问题,探索治理之策,一套“组合拳”下来,再次释放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火力全开去虚务实、动真碰硬松绑减负的强烈信号。
为基层减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不断校准“靶点”。把增加基层负担的“病灶”挖出来,对症下药、系统施治才可能祛除“病根”。要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大门,精准定位增加基层负担的“痛点”,比如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的“初稿负担”“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同时,要在解决反复发生、久治难绝的问题上多想办法,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整治、常抓不懈、步步扭转,实实在在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整理:尹传刚)
真减负才能减真负
■ 清风扬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但一些形式主义却长期困扰着基层干部,加重基层负担、拖累机构效率,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叫苦、让办事群众久拖无应喊怨。
形式主义堪称顽瘴痼疾,非下大力气不足以清除,非久久为功不足以根治。怎么治?如何抓?
抓痛点。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确保“靶点”不偏、“痛点”有解。要加大力度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压实整改责任,推进系统整改、源头治理,坚决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一竿子插到底。
抓长效。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要注重建章立制,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从思想上着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减负最忌走过场、一阵风、花架子。健全好、落实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真正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把“应尽之责”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