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巡察中发现,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模式存在着机制漏洞和廉政风险,于是大胆向区政府党组建议,规范代建管理办法的机制设计,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响应。”谈及最近就巡察发现的问题向上建议的事儿,龙华区委巡察办负责人禁不住慨叹。
做深做实做细市县巡察,将有助于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一方是直插基层的区委巡察组,一方是统揽全局的区委区政府,两者良性互动的案例,生动地展现出龙华区巡察工作的担当一面与监督实效。
2017年8月,龙华区委启动全面巡察工作,至今已完成六轮巡察。假如把巡察的作用喻为“利剑”,那么,龙华区委开展的数轮巡察,就如同“扬剑出鞘”,铸剑、飞剑、砺剑,实现巡察监督“零距离”,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让专业人办专业事”
市县巡察的方向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毫无疑问,“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巡察队伍。这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能力上的要求。
龙华区第五轮巡察第一巡察组负责人用这样一个案例,阐释了巡察人员能力的重要性。在对某单位巡察中,巡察组发现,一名干部的护照并未上交,且两年内多次前往港澳。“一般的做法,可能就是报告他违规出入境就停下来了,但是,我们没有停在面上。出入境是明知故犯的行为,他怎么出入境的?是在什么人陪同下去的?如果他是工程口的干部,我们还要核实同行人员是否有做工程项目的,是否近段时间在龙华有工程,项目是否就是这名干部负责审批……”上述巡察组负责人直言,作为巡察干部,尤其是负责人必须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作为巡视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市县巡察被视为直插基层、加强党内监督的又一柄“利剑”。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缺失了融化、铸型、敲打、淬火等工序,精钢也难成为利刃。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龙华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巡察组这把“利剑”的“铸剑”过程,高标准严要求精挑细选每一轮巡察工作的各巡察组组长及组员。
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龙华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带领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多方讨论研究,从区纪委监委选拔原则性强、素质过硬、熟悉基层工作、具有相应工作经历、善于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处级干部作为巡察组组长,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司法、财政、审计等部门遴选优秀干部组建巡察工作队伍。
这些组长本身就在反腐败信息最丰富的岗位上,发现问题、挖掘线索的能力和敏锐度都非常强,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即便是蛛丝马迹也能够抽丝剥茧、追根溯源,能保证巡察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了“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的理念。
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专业人办专业事”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六轮巡察的过程中,区委巡察办为每个巡察组均配备审计工作人员1名,同时,各巡察组亦根据自身需要,引入外部专业审计力量,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工程审计、财务审计等专业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为巡察工作提供专业有力的支持,确保了巡察工作事半功倍。
淬火铸剑,锻造铁军;利剑出鞘,震慑常在。2017年8月,龙华区启动全面巡察,至今共发现问题492个,线索182条,基层党风政风为之肃然。
“混编”巡察力量打破“熟人社会”桎梏
开展社区及集体经济组织巡察,处在一个地域相对较小、熟人相对集中的环境下,“熟人社会”的干扰是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
随着巡察工作的不断深化及工作方式的创新,“推磨式”交叉巡察方式作为破解“熟人社会”桎梏的有效举措,被各个地方和部门广泛使用。
龙华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则在“推磨式”交叉巡察方式的启发下,再辟蹊径,探索出“混编+会诊”的巡察模式。据区委巡察办负责人介绍,龙华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层面成立巡察组,由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各室组负责人担任组长,同时,领导小组从全区民政、集体资产管理以及街道纪工委等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充实到巡察队伍中,人员力量全部打乱混编。巡察组直插街道社区党委和集体经济组织党支部,实行集中会诊。
“混编+会诊”的方式,让巡察人员避开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放开手脚投身到巡察工作中。今年2月中旬,一届龙华区委第五轮巡察第一和第四巡察组进驻观澜街道、大浪街道,对观澜街道开展巡察,对大浪街道开展巡察“回头看”,并对两个街道所辖17个社区党委和67个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党支部进行巡察。巡察组进驻后,连续召开多场社区居民和股民座谈会,征集意见。
从一开始心怀疑虑、缄口不言,到最后大胆建言,问题解决后留言感谢,巡察组经历了社区居民从怀疑到信任的整个态度转变过程。
最典型的案例是,一名社区居民曾实名投诉某公职人员,未承想投诉被泄密,被投诉人知道了投诉信息,令投诉人极其气愤,政府公信力大大受损。巡察组掌握情况后,将这一问题上报区委巡察办,并按照相关规定转由相关纪检监察机关第一时间介入,实施责任倒查,最终多名责任人被调查处理。
“巡察的过程,其实就是重塑政府公信力和群众信任的过程。”区委巡察办负责人坦言,“你让巡察干部轻装上阵,他才能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追到底,真正让被巡察单位立行立改,让群众相信你。”
全市首创区委书记约谈制
巡视效果好不好,震慑作用强不强,关键看整改。
强化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巡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抓整改,龙华区在全市首创区委书记约谈被巡察单位“一把手”制度。紧盯党组织抓整改主体责任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抓整改第一责任人职责,龙华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区委书记对每一轮被巡察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逐一进行约谈,传导整改责任和压力,督促巡察发现的问题得到彻底整改,贯彻“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巡察方针。
“在巡察结束后,会将巡察结果向被巡察单位的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通报,压实其监督责任,但这个举措的力度难以与区委书记约谈同日而语。”龙华区委巡察办负责人坦言,“区委书记是区委巡察工作第一责任人,巡察组是由区委授权建立的,在这个基础上,巡察结果作为审视被巡察单位党组织班子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委书记约谈被巡察单位一把手,被巡察单位的政治责任就更加紧迫;对巡察发现问题通过‘红脸出汗’,更加有力地推动后续整改,这就是责任传导、压力传导。”
“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必须要有抓手,约谈制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区委主要领导担当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对被巡察单位抓整改,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一针见血。”龙华区纪委监委负责人直言,区委书记约谈制利于龙华区巡察工作的开展。
从群众中来,到问题现场去
明明是以民生微实事项目资金建设的公益停车场,却对外标识为内部停车场,还对进出车辆收费;刚刚按照要求将逃生通道整改为楼梯式通道,另一批检查员又要求整改为斜坡式;一个说车间照明灯泡要用白炽灯,另一批检查人员却要求更换为冷光源灯,多头执法标准不一,令企业不堪其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部署巡察工作的同时,龙华区委坚持把推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又一聚焦点、着力点,创新巡察工作方式和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问题现场去,让群众感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今年2月13日至3月29日,区委巡察组对某街道党工委开展巡察“回头看”。巡察期间,巡察组除了采用常规的民主测评、问卷调查、列席重要会议、个别谈话、调阅材料等方法,还主动走访工业园区和企业,针对群众提供的线索开展实地调查等。
值得一提的是,巡察组在街道每个社区组织召开各界群众参与的座谈会,先后达到7次之多。座谈会上,经过巡察组工作人员反复细心解释、耐心沟通,与会党员、群众从一开始持观望、不信任态度,到最后放下包袱,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迫切诉求和良好建议。龙华区委各巡察组在多轮巡察中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回应,收集到一批真切反映群众疾苦的问题线索。
如官僚主义未能根治,扰乱企业经营问题。去年4月8日至今年3月25日,龙华区某单位向一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出检查整改文书38次,平均一个月就有3次,企业不胜其扰。如小官特权问题。某社区网格站负责人违规超标使用办公室,公物私用,违规经商并长期不在岗等问题,在社区群众中影响恶劣,目前该负责人已被立案处理。再如小官巨贪问题。根据各巡察组发现的线索,龙华区重点查处了龙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徐然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徐然案件被深圳市纪委监委评为“全市十佳精品案例”。
从观望、怀疑到敞开心扉,巡察组用俯下身子、朴实无华的工作方法、作风赢得了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而诸多问题、线索的解决,对各种微腐败的整治,则让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巡察工作结束后,不少群众在给巡察工作人员的微信里直抒胸臆:有的感叹“巡察组真是在为人民服务”,有的群众赞扬巡察组是“包青天再世”。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基层群众对龙华区委巡察工作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