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融合 释放“圳”能量 深圳交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异答卷

发布日期:2021-10-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在一年前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特区作出了这样的期许。


  一年来,深圳践行总书记的嘱托,以更新的气象、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奋进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将文化力量融入进了城市的方方面面,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书写精神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深圳浓墨重彩、落笔遒劲,交出了一份年度优异答卷。 如今,深圳正在谋划实施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瞄准更高远的目标,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气象更新,时代精神画卷舒展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走进校园课堂、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云平台和数字体验馆、开设精品党课、开展红色电影展映……2021年以来,深圳全市上下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通过多措并举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2021年,深圳审定发布了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并推出前海石公园等10处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加强莲花山、阳台山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精心打造“改革开放再出发”等红色旅游线路,并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落实为各项惠民举措。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在深圳蓬勃开展。一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提速,目前全市已有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规范化、机制化建设和常态化开展群众宣教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阵地。同时建起了一支文明实践队伍,在群众中深入开展文明实践。通过各项活动,深化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深化党的政策宣传宣讲、深化主流价值培育践行、深化群众文化活动、深化移风易俗,扎实建设基层文化思想阵地。


  2021年3月,最新修订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正式施行。4月,深圳首推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首次发布3个年度文明行为规范实施主题,以及包含11项具体治理内容的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对不文明停放行为,未按要求设置分类垃圾桶,乱扔垃圾行为,电动车骑行者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等行为进行整治。而持续推动的市民文明素养提升 “修心”“养德”“守法”“尚智”“崇文”“健体”六大行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让文明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格局更大,以文化城千树花开


  刚刚启幕的深圳滨海演艺中心迎来了开幕季的系列重磅演出——中央歌剧院的《茶花女》、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白毛女》及《江姐》,到2022年初预计还将有六十余项、超百场的演出轮番上演。高规格打造的深圳滨海演艺中心由香港许李严事务所主持,建筑设计大师严迅奇及其团队操刀设计,被称为“湾区之声”的这座建筑正在成为大湾区的又一重要文化地标。


  此前,美国AEA咨询公司发布《2020全球文化设施建设报告》。报告公布了2020年价值最高的13个新建设项目,其中有7个位于深圳,占总价值30%。报告还关注了深圳发布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认为十栋新建筑将重点连接市区和周边新发展的地区,解决深圳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密度低的问题,深圳将有足够的资本和动力成为一座重要的文化之都。


  一年来,深圳的各项文化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显示了深圳在文化建设的宏大气魄与决心。2021年以来,坪山区文化馆建成挂牌,光明、罗湖两区已经率先建成了区党史馆,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的区级党史馆都已开工。光明区更发布了西方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城体育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将在“十四五”期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公共文化设施的触角早已伸到了每个市民身边。如今,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710家,加上遍布全市的302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深圳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更在不久前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


  根据刚刚发布的美团《2021年国庆黄金周消费趋势报告》,深圳市盐田区的灯塔图书馆成为了2021年全国城市的十大“新”景点之一。这座灰白色灯塔般的建筑耸立在栈道上,与湛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滨融为一体,独特的设计令读者游客纷纷来“打卡”。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区等一批集文旅融合、科技赋能于一体的“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建成投入使用,全省首批“粤书吧”试点也正在深圳6家文化旅游场所推进,深圳的“网红图书馆”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景观。


  视野更广,盛事频举风光满眼


  2021年中秋节,由紫荆文化集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深圳市委宣传部、凤凰卫视等主办的“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深情唱响。百余名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电影人和音乐人,齐聚深圳,共同唱响大湾区团圆之歌,共享电影之美、和合之美。


  紧接着,是为期五天的第十七届文博会。首次移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文博会主会场吸引了2468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此外有868家机构和企业线上参展,近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再次展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魅力。


  一场接着一场的文化盛宴,让深圳成为近期全国的文化焦点。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使命下,深圳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与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的建设中,也必然以更高远的视野,作出更大的作为。


  2021年7月,《丹青百作绘辉煌:中展典藏近现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石鲁、关山月、黎雄才等百件二十世纪重要中国画名家精品,通过百幅名家力作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


  “这一重磅展览选择在深圳进行,是因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深圳形成了一个文化最新成果展示交流传播的宽阔平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


  在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之外,深圳文艺创作也呈欣欣向荣之势。歌曲《灯火里的中国》《南方有座山》等传遍神州,大型交响作品《我的祖国》、《英雄颂》美誉广播,粤剧《东江纵队》深获“票友”喜爱……深圳作品鲜明展示着中国精神、湾区风采。


  而在本届文博会上,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史”又添新版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编纂,华侨城文化集团联合出品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历经27年后首次与公众见面。深圳文化企业的加入,为古代正史赋予了现代化传播的勃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