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万灵畅谈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为核心引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1-05-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与贸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万灵教授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经过快速发展阶段的积累,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实力雄厚的大都市,并进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阶段。从未来发展来看,深圳也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不仅在数量上继续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城市治理、生态环境及宜居环境等方面也成为全国典范。


  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圳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仅要保证‘量’的增长,也要实现发展‘质’的提升,必须转换发展动能,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高质量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陈万灵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技术革命,涌现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产生了大量的新平台和新模式,这些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深圳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动能的培育。一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夯实产业基础,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向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绿色方向发展。二是推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服务发展,打造新平台、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等,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三是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融合,大力推动信息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出版物、影视文艺作品、社会服务等服务或产品的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四是做优做强服务业,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数字贸易等新型服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更加优化发展。五是加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从而培育具备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功能,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


  “深圳地处开放前沿,理应担当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和产品自由有序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完善供应链体系,推动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陈万灵指出,引领“双循环”发展的基础在于培育深圳竞争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重点是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增加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中间产品的进口;二是扩大重要消费品和高端服务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扩大开放、提升消费、优化结构的重要作用;三是通过扩大进口,“为我所用”,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强化出口竞争能力;四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外部市场多元化格局;五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抓住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深度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合作,推动企业融入全球服务贸易市场,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发挥深圳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高水平开放、辐射和带动大湾区城市发展、支撑香港、澳门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等方面要发挥核心作用。”陈万灵表示,要发挥深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优势,引领大湾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一是打造适合高端要素集聚的宜居宜业的环境;二是打造关键技术的创新发源地,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和国际组织在深圳设立创新载体或区域总部;三是扩大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更高水平发展,鼓励国际一流研发机构、跨国企业和科学家等科研主体参与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境外科技创新合作,加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同时到内地设立研发机构,带动内地科技研发事业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与规则体系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优越的营商环境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圳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多年来的改革,深圳已经树立起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形成了高效服务的政府体制机制,通过高效服务为当地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是深圳集聚各类高端要素、成长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驱动力量。”陈万灵认为,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圳建立更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


  (本报广州5月2日电■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