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廉】“奇葩”新案例频出 “对症下药”刻不容缓

发布日期:2018-11-23   来源:晶报

  收受贿赂为网络游戏充值,挪用公款打赏主播……近期,媒体曝光了一些“奇葩”案例:为了给游戏充值,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原副主任张某利用职务便利先后收受近30笔各类款物,折合人民币18.25万元;因迷恋网络直播节目,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核算四分部原副部长王柏君挪用公款“打赏”直播节目女主播882.54万元……

  人们在惊奇这些违纪违法新动向的同时,不禁要问:这些“奇葩”案例是如何产生的?

  有专家指出,“奇葩”案例中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90后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当动辄以万计的网络装备、打赏等消费与正常收入形成巨大对比时,就有一小部分手握公权力的年轻党员干部不惜铤而走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违纪违法手段拉平“虚拟”与“现实”的差距。以上述提到的张某为例,从办案人员的分析及张某自身的忏悔可以看到:张某内心空虚,沉迷网游,与其他玩家攀比,隔三岔五就给账号充值买“装备”刷“等级”……这些消费靠他的正常收入远远不够,最终导致走上受贿的歧途。

  另一方面,这些违纪违法的年轻党员干部普遍缺乏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对党纪法规缺少敬畏心。加之他们手握一定的权力,有较大发展潜力,想在他们身上“投资”的人也不少。这样,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奇葩”案例中违纪违法者,又表现出蛰伏的长期性和违纪违法的突然性,最终利用职务之便或公权力进行违纪违法活动,也可以看出所在党组织对其教育、管理和监督的缺位。

  “奇葩”案例的背后,是违纪违法问题呈现出的新特点。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贪腐新动因,纪检监察机关该如何“对症下药”加强监督执纪呢?

  “奇葩”案件频出,表明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也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掌握干部队伍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对症下药,把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落到实处。一方面,纪检监察干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随时关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热点、新动向,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督执纪,关注年轻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抓早抓小、抓常抓细,及时掌握违纪违规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早打清廉“疫苗”,帮助年轻党员干部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此外,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廉洁教育,发挥违纪违法案件的警示作用,促使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