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廉】为公车私用的“隐形外衣”被撕点赞

发布日期:2017-04-21   来源:晶报

  最近,中央纪委在其网站上公开曝光了多宗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的典型问题,更是撕开了公车私用的各种“隐形外衣”,引发社会关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高压正风反腐,大量问题干部因公车私用问题受到处分,公车私用现象明显减少,广大领导干部都能够吸取他人教训,提高思想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仍有极少数党员干部我行我素、顶风作案,甚至用各种新的隐形手段企图蒙混过关,性质更为恶劣。

  私设“编外车”,是公车私用的新手段之一。2014年4月,由时任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上杨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黄正栋提议并安排,上杨乡政府与上杨运输公司签订借车协议,将该公司一辆本田CR-V越野车无偿借予乡政府使用。直到2016年6月,平凉市纪委对该问题进行初核时,上杨乡政府才将借用车辆归还。

  公私混用、浑水摸鱼,是公车私用的又一新手段。厦门市思明电影院总经理梁文伟,在2016年10月31日上午刚参加市委巡察组进驻市文广新局巡察工作动员会后,随后就驾驶公务用车在上班时间前往朋友家中聚餐。

  还有的党员干部虽然开着私家车,却用公家的加油卡加油,以为这样就能神不知鬼不觉。河北省兴隆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台办副主任黄宝兴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拿着县委统战部公务加油卡,却在私下里为自己的私家车加油。

  公车私用看似是小节问题,其实却是作风大问题。当公车用成习惯,公事与私事就分不清了,公权与私利就模糊了。这些“公权惯用”的党员干部,就会利用自己的职务去获得更多所谓的“便利”,甚至不法利益,很容易就不知不觉越过纪律的红线。

  为了撕开那些公车私用的“隐形外衣”,近年来政府部门进行公车改革,给公车喷上了“公务用车”的标识,使用了GPS定位功能,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从中央纪委监督曝光的案例看来,对公车私用的查处是动了真格,那些公车私用的党员干部轻则受到警告处分,重则被撤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同时也加大了检查力度,坚持“一案双查”,既要严肃查处公车私用的党员干部,又要坚决追究发生问题单位有关领导责任。

  虽然公车私用披上了“隐形外衣”,但无论其手段、伎俩如何翻新,假公济私的目的、以权谋私的行为、损公肥私的效果本质上是不变的。唯有动真格、下狠心撕开公车私用的“隐形外衣”,才能督促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严格执行公车使用规定,真正做到“用车为公”。(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