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彰显了我们党持之以恒纠“四风”、坚持不懈为基层减负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夏振彬(广东广州 媒体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若干规定》。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此番《若干规定》全文对外发布,是再强调、再部署、再推动,是时隔一年再次响鼓重锤、再次拧紧发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
形式主义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纠治形式主义既要整改整治、健全机制,也要上下一心、齐抓共管。《若干规定》全文对外发布,正是在社会氛围上再“加热”,进一步释放接受群众监督、推动人人参与的鲜明态度。
丁家发(安徽合肥 职员):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必须标本兼治,而且越往纵深推进,越要健全长效机制。《若干规定》坚持问题导向,梳理总结近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把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上升为制度规范,并着眼于破解难点堵点问题提出新的硬举措;注重细化实化措施要求,简洁明了、具体实在、一目了然,压缩工作模糊空间地带……总之,《若干规定》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对照落实。
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希望机关单位能真正把《若干规定》落到实处,为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条件,真正把精力真正用在干实事、谋发展上。
吴一琦(广东东莞 职员):为基层减负的目标是实干实效,减负的同时强化赋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留足空间。可以说,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减的是形式主义的无形枷锁,体现的是实干担当的状态,为的是造福人民群众。
广大基层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多出实招、办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把以前应付文山会海、填表留痕的精力,转换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激发出实干担当的强劲动能。
(整理:尹传刚)
■ 清风扬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从源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为基层松绑减负,党中央决心坚定。从确定“基层减负年”,到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治基层“滥挂牌”问题……系列组合拳打下来,令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群众,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像“牛皮癣”,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容易“隐形变异”“花样翻新”。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只做表面功夫;有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正式红头文件通知少了,“工作提示”却多了……凡此种种,表明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病根未除、土壤还在。
《若干规定》坚持问题导向,以为基层减负为落脚点,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与期盼,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作出一系列禁止性、限制性规定。这既有助于对照自查、自我整改,也有助于人人监督、深入纠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贵在落实,成在坚持。不折不扣落实好《若干规定》各项要求,定能以好作风多干有用事,以实绩实效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