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丨刹住“开工表演”这股歪风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日期:2025-08-15
【打印】

  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挖掘机轰鸣而过,热热闹闹的集中开工仪式不久后,一些项目就任由荒草漫过地基。《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并未做好项目建设准备就大搞“开工秀”,甚至存在“凑数式开工”“表演式开工”“蛮干式开工”“反复搞开工”等情况,要“面子”不要“里子”。部分地方项目建设开工即停工,开工即“完工”,群众反映强烈。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吴一琦(广东东莞 职员):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本是一招“先手棋”,往往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多个项目同时启动能快速形成投资规模效应,有助于避免重复审批和资源浪费,减少后续协调难度,提升行政效率,等等。

  但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沉迷于“数字游戏”,将集中开工异化为“开工表演”——让早已成熟的项目延迟开工,让不成熟项目“早产”,前者可能错失机遇,增加成本,后者则可能“假开工、真烂尾”。这就背离了集中开工本应有的务实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思考,怎样把集中开工这个好政策真正落实好。切莫为了数字好看,而去盲目攀比、虚报夸大。

  夏振彬(广东广州 媒体评论员):“表演式开工”“凑数式开工”,图啥呢?自然是作秀。说到底,这种“大场面”就是演给上下左右看的,其背后是一些干部热衷以“作秀”代替“做事”,用“造势”代替“造福”,政绩观严重错位。当然,也有的或许出于公心,仅仅为了场面好看、效果“炸裂”,为区域发展营造氛围。但归根结底,掺假的表演、注水的“盛况”,会透支政府公信力,不会添彩,只会“辣眼”。

  丁家发(安徽合肥 职员):“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口号喊得再响亮,若只是抓数据、抓形式,结果等于不抓、白抓。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刹住“开工表演”这股歪风。首先,要改革考核与问责机制。优化干部考核指标,降低项目“开工数”权重,增加“竣工率”“群众满意度 ”“投资效益”等质量指标,杜绝“唯数字论英雄”“数据出官”;从严查处“虚假开工”“重复开工”,对相关责任人公开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其次,要提升政务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针对重点项目建设,鼓励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适当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定期审计和实地核查。

  (整理:尹传刚)



要造福一方,勿“造势一时”

  ■ 清风扬

  民生项目、产业项目等关乎地方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保障。集中开工仪式本意在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凝聚合力,展现推进项目的决心与魄力。

  然而,有些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却变味走样,少数干部满脑子“开工即政绩”,热衷于“造势一时”而非“造福一方”。类似开工即停工、来去都匆匆,大手笔开工、“半拉子”收尾,反复搞开工、有场面没内容,都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集中开工秀,不仅虚耗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透支政府公信力,扰乱市场预期。说白了,是虚张声势、弄虚作假,是政绩观偏差的表现。

  发展经济,显然不能靠造数据、讲排场、做表面文章,靠的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谋深谋实一批具有牵引性、标志性的高质量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以更务实的作风和服务,强化要素保障,真正让项目建设落地落实,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抓项目落实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