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岭南名贤爱民如子 毕生戎马戍边卫国

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深圳晚报

  岭南名贤爱民如子 毕生戎马戍边卫国

  六百年“元勋旧址”藏身罗湖笋岗村

  W020200110422464548246.jpg

  ▲何真公祠外景。

  W020200110422464620518.jpg

  ◀何真公祠。

  W020200110422464689442.jpg

  ◀元勋旧址内的笋岗老围神厅。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杨少昆 摄

  

  藏身于罗湖笋岗物流区的元勋旧址,又称笋岗老围,是何氏后人为纪念祖先——元末明初岭南名贤何真而建。何真出生于东莞圆头山村(今东莞茶山镇南部),是明代“开国元勋”,功封东莞伯。笋岗村是他避居与发迹的地方,也是何氏后人世代居住之所。

  元勋旧址建于明代早期,是深圳目前最古老的广府围村建筑。老围前有门楼,后有神厅,外围原有护河,四角有二层的阁楼,共有3条纵巷、6条横巷、3眼水井和140多间民居。后面建有何氏宗祠,大门上一副对联“开国功臣府 元勋世胄家”,东侧有天后宫。整座围屋建筑雄伟壮观,南面大门外墙用红粉石砌成,门额石匾刻有“元勋旧址”四个大字。1988年,元勋旧址被列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境安民鼎沸图存

  在岭南完成“小一统”

  元末明初,岭南大乱,各地群雄割据,仅东莞县(包括现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就有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二十余个。各股势力为攻占地盘互相征战,或“贪暴肆敛,民不堪命”,或“聚众劫掠,居民流散”,岭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乱世煎熬之中。

  据何真之子何崇祖所撰《庐江郡何氏家记》记载,何氏源自南雄珠玑巷,宋室南渡时移居东莞,至何真祖父何发藻时,何氏已成为当地巨户。何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南园诗社领袖孙蕡等名儒“交游最笃”,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济世安民思想。《明史》之《何真传》载: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又载: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至正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泥冈,举兵攻成。“泥冈”就是现在的深圳笋岗村,何真在此安营扎寨,招募义勇。

  此后数年,何真带兵周旋于各路乡豪,并于 至正二十六年平定东莞境内割据势力。后南海豪雄邵宗愚等占领广州,纵火劫掠,居民丧亡,一团乱象,何真率军讨逆,先后占领了广州、海丰、循州、梅州、河源、兴宁等地,在岭南完成了“小一统”,初步实现了他保境安民的理想。占领广州后,何真派人给元朝皇帝进贡,朝廷擢升其为广东分省参政,后封资德大夫、行省左丞等要职,官至二品。在战乱频生、匪徒流窜、元朝濒临灭亡之际,岭南人民还能安居乐业,何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爱民如子率境归明,被誉为“开国元勋”

  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灭亡,朱元璋改国号大明,并派廖永忠进兵岭南。为避免百姓再遭战祸,何真选择了“失臣节”以“救生灵”,亲临赤湾(现深圳赤湾港)迎劳大军归顺明廷,在其《上廖平章书》中,何真爱民之心表露无疑:伏惟阁下以生灵为念,戒师善临,抚而慰之,俾民举手加额,感王师之德,则区区虽失臣节,以救生灵足矣。何真降附有功,奉诏入朝,朱元璋当面赞赏:“尔真昔能辑众,保有岭南,当朕平定天下之秋,不劳师旅,即全土地以来归,使一方之民得以安全,可谓识时务者矣。”

  何真归顺后先后任山东参政及四川、浙江布政使等职,作为开路先锋帮助朝廷平定了云南,以年迈之躯三次奔波于京师与岭南之间,召集旧部剿灭海盗山寇,使明初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洪武二十年,何真致仕,朱元璋封他为东莞伯,并赐丹书铁券,次年何真逝世,朱元璋亲自撰文祭悼,并赠侯爵,赐谥号“忠靖”。何真被誉为“开国元勋”。

  乐善好施重视教育,置私田为义田

  何真礼贤下士,崇文兴教,在惠州创办丰湖诗室,聘请南园诗社领袖孙蕡任教席,使岭南人文盛极一时。明宋濂曾为其撰文:“恐族人不知学也,有塾以教之;恐其馐服或乏也,有粟帛以赈之;岁之嫁娶丧葬,有以助之;疾病疲癃,有以养之;惧其久而失其意也,为书以训之”,记载了何真乐善好施惠及族人,舍私第建义祠,将百余顷私田作为义田,倡导族人好学上进的事迹。

  何氏子孙分两支相传,一支是何真二子何华祖的后代,另一支则是五子何崇祖的后代,分别居住在深圳笋岗村,东莞之江头、笋冈、大莆。明代中期,四世孙何云霖等耗资兴建田宅、祠宇,把何真曾居住过的地方扩建为城寨式村围,也就是现在仍保持原貌的“元勋旧址”。

  600多年过去了,何真的历史事迹和爱民之心还在深圳广为流传。据笋岗村何氏后人何泽光介绍,何氏族人逢年过节都会回到桑梓之地祭拜,除了为家人祈福,还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先祖,感恩德泽。每逢初一、十五,元勋旧址和何氏宗祠也会开放给市民参观,不少市民都会前来拜祭祈福,感受何氏家族的文化和家风洗礼。

  (周倩 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