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郑氏宗祠和绮云书室传承西乡 百年文脉成国学教育基地

发布日期:2016-08-11   来源:深圳晚报

  赈灾修路彰明德 重教崇学书声远

  郑氏宗祠和绮云书室传承西乡 百年文脉成国学教育基地

  W020190809645770753185.jpg

  

  有200多年历史的郑氏宗祠坐落在西乡乐群社区。

  W020190809645770982508.jpg

  

  西乡小学内设有郑毓秀石雕像。

  夏日的阳光打在西乡老街石头路上,每天下午4点年届六旬的郑泳鑫都会如常循路来到郑氏宗祠打理,跟村里的老人唠唠嗑。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正如宗祠大门上的一副对联“门名通德思明德,世显乡贤裕后贤”所言,承载着西乡郑氏族人世世代代乐善好施的愿景和传承。

  在此,郑氏族人根治了西乡长久以来的水患,演绎过深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赈灾壮举,成为了后世口口相传的佳话。距离宗祠不足200米的地方,由郑氏家族建设的百年绮云书室,尽管历经沧桑雨雪,但如今仍书声不绝,成为了当地小学的国学教育基地,引领年轻一辈正直做人、乐善好施。

  倾囊捐资修堤根治西乡水患

  郑氏是西乡最大的姓氏之一,郑氏祠堂坐落在乐群社区。这座古朴的广式宗祠门前雕梁画栋,祠堂内石碑上铭刻的“一德楼记”碑文记载,该祠堂叫一德楼,始建于200多年前,重修于1998年。石碑上还记载着大量的海内外郑氏族人为祠堂重建捐款的名册。

  郑泳鑫是宗祠的看守人,一守就是十多年。他指着大门口墙上的一副牌匾说,多年前他在拆除祠堂旁一处旧屋时捡到该牌匾,当时擦开牌匾上厚厚一层灰土惊喜地发现,原来是清朝同治皇帝赐给西乡郑氏名人郑姚家族的牌匾。

  “郑姚是西乡郑氏族人的乐善好施的典型,现在西乡老街的石头路都是他带头捐建的。”说起族人的故事,郑泳鑫打开了话匣。

  原来,清朝末年中原连年受灾,每当黄河发大水,中原一带民不聊生时,从中原迁徙而来的郑氏族人都会在祠内商议赈灾事宜,西乡的郑氏族人便会义不容辞地捐款,甚至前往灾区赈灾。

  西乡墟正街是当地的主要通道,由于路面坑洼不平,墟正街每到下雨就成了汪洋一片,人们来往甚至要划船摆渡。120多年前,为重建西乡墟正街,修建防河堤,郑氏宗亲在郑氏宗祠发起了捐赠活动,乡绅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当时西乡最大的财主郑姚带头捐赠了大量银两。雨季来临之前,西乡利用捐资加高了西乡河堤,清理了河里的淤泥,而且把墟正街路面整修一新,从此,西乡墟及河边的居民再不受水涝之害。

  热心慈善事业的郑姚,曾多次慷慨捐资救灾。据当地族人相传的一个细节,其最多一次捐出的粮食和物资就装满9只大船,浩浩荡荡地开往灾区。清朝廷得知郑姚的事迹后,封了花翎顶戴给他。郑姚也因此一度走上了仕途,但官场的尔虞我诈最终又使为官清廉的他离开仕途回到商海之中,最终成为粤港一带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商。郑姚的晚年,因多年赈灾几乎倾家荡产。

  无论迁徙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郑氏族人恪守家规家训从不曾改变。郑氏宗祠是郑氏族人每次年节庆典、祭祀、召开家族重要会议及联谊的重要场所,它已成为西乡郑氏家族在精神信仰上的一个核心。

  “现在,祠堂为郑氏族人公用财产,收益作联谊及公共之用。”乐群社区工作人员徐振辉介绍,每年的元宵节和重阳节,社区都会在祠堂举办族人乡亲聚会,很多海内外的族人都会回到故乡来。

  重教崇学百年书声不绝

  与郑氏祠堂百米之遥的绮云书室,历经沧桑雨雪,但仍书声不绝,成为了当地西乡小学的国学教育基地。

  近日,记者来到书室参观,书室里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屋内的柱子、横梁、斗拱都是选用质地上乘的整根红木制作,历经百多年依然坚固如初,连钉子都很难钉进去。这座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群,被专家称为“深圳的陈家祠”,今年初还被评为了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细品书室内一砖一瓦,一诗一画,感悟传承在时间深处的教育情怀,耳旁仿佛有书声回荡。可以想象此地当年学风之盛,可以推断当年郑氏家族先人对于教育、对于“百年树人”理念的执着,也就不难理解这里人才辈出,成为西乡文脉的根由了。

  近代史的中华女杰郑毓秀正是从这个书室走出的。据当地文史馆负责人介绍,郑毓秀的孩童时光在西乡乐群村度过,她在“绮云书室”接受了早期启蒙教育,14岁东渡扶桑求学,15岁加入同盟会,成为反清革命志士;远赴巴黎求学,之后成为中国第一位法学女博士;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她一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作为起草民法的委员之一,将妇女婚姻自主权利第一次写进了法律条文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其夫魏道明接任胡适出使美国为民国政府驻美国大使,郑毓秀随从在美国做了大量的抗战工作。

  从历史缅怀再看百年后的书室,吸引记者关注的还有书室内3万多图册的书墙。如今,此书室的图书管理员每个学期开学后每天都要打理讲堂,等待西乡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来上国学课。

  西乡小学校长康卫东是绮云书室国学课的发起人,也是这所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小时候就经常到书室来读书,听村里的老人讲起郑氏族人乐善好施和励志爱国的故事。”正是从小心里对书室埋下的情怀,在到任西乡小学校长后,康卫东第一件事就是推动将书院打造成西乡小学的国学教育和爱国教育基地。

  在郑毓秀的石雕像下听先人故事,用国学讲坛作为开学礼,西乡小学这样的传统一直保留着。“用身边的典型故事,从小教育孩子们知书达理和爱国爱乡情怀,让西乡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站在郑毓秀的石雕像下,康卫东说出了内心的愿景。

  目前,宝安区政府正在制定规划方案,将提升打造绮云书室国学讲坛,今后不仅面向西乡小学学生,还将辐射当地社区居民以及当地的基层干部,筹备邀请于丹等大咖前来讲国学课,让书室的书声悠远流传。

  (陈逸群 陈建平)

  专家点评

  五字传家给广府文化留下宝贵遗产

  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地方史研究专家彭全民

  郑氏是深圳历史上的大姓之一,900多年前就到了南头,是最早开发深圳的姓氏之一。三世祖郑南莆与雷氏生五子,名仁、义、礼、智、信,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以这五字安身立命,这五字足以传家。今深圳、香港、东莞、中山及海内外后裔均敬称仁祖、义祖、礼祖、智祖、信祖,成立郑氏仁义礼智信五大房宗亲会,联络宗谊,纪念祖先。

  翻开深圳古代地方志书,有关郑氏的人物、古迹、传奇故事的记载不少,如北宋进士郑柏峰开基南头、明代郑士忠乡贤留芳,抗葡英雄郑志锐,宝安县农会旧址郑氏大宗祠等等,这正是郑氏祖德宗功五字传家所影响的体现。

  传至西乡的郑氏,郑姚感恩社会多次赈灾,修祠、筑堤、建书室,成为深圳近代首屈一指的大慈善家。他的善举也带出一个中国著名的女社会活动家郑毓秀,郑毓秀仗义轻财,冒死为国,一身正气。祖孙俩为深圳西部的广府文化又增添了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郑氏家族精神有3点值得流传下来,一是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二是善良慷慨,乐善好施;三是尊师重教,正气做人。这些精神值得年轻一代铭记和发扬,也是值得保护和挖掘。可喜的是,绮云书室如今已打造成了国学教育基地,建议可在书室为郑姚、郑毓秀建立纪念馆,使郑氏宗祠、绮云书室成为承传郑氏先袓仁义礼智信和慈善重教的模范实例,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