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以刀笔为枪”投身爱国革命事业

发布日期:2019-09-26   来源:深圳晚报

  

▲陈烟桥陈列馆。本版图片均由 杨少昆 摄

▲陈烟桥塑像。

▲陈烟桥陈列馆馆内展物。

  深圳观澜,素有“文化之乡”和“华侨之乡”的美誉,崇文重教是观澜人的优良传统,中国第一代版画家、历史文化名人陈烟桥就在这里出生长大。陈烟桥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近代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也是著名的版画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美术馆、鲁迅纪念馆等收藏。近日,我们来到观澜牛湖社区俄地吓村的陈烟桥故居,追寻这位历史名人的脚步,感悟陈氏家族勤俭朴实、爱国爱民的家风。

  崇文重教

  勤俭家风世代相传

  陈烟桥故居是清朝末年修建的客家民居,依山而建,简单朴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建筑,排屋形制,坐南向北,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两面坡,灰瓦盖顶,屋后有两排建于清代中晚期的祖屋。陈烟桥曾在这里度过少年和青年时光,屋内留存了他生前的许多生活用品,陈列了他一生的重要艺术创作和学术成就。

  陈烟桥祖上是从江西经广东梅州迁来的客家人,祖父陈登谋早年漂洋过海,远赴牙买加务工,赚钱后回家乡观澜建了一座客家排屋,也就是现存的陈烟桥故居。父亲陈永发在陈烟桥11岁时,也前往牙买加打工谋生。

  陈烟桥幼年入读力倡新学的广培学校,喜欢画画,勤读苦练,为日后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928年,陈烟桥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科学习,后转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后投入新木刻运动,并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通过木刻和美术创作,始终关注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

  陈烟桥的妻子林淑仪,原籍广东番禺,生于书香世家,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他们一直保留着客家人特有的文化品格,秉承崇文重教、知书达理的家风。

  “陈烟桥的父辈都是华侨,当时家庭还算富足,但从这座祖屋和屋里的老物件来看,他们的生活非常节俭,连张梳妆台都没有,工作台也只有一个。”承担故居整修工作的设计师余树强说。

  师承鲁迅

  成为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

  鲁迅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不遗余力地扶植木刻青年,鼓励他们深入人民大众中开展创作。陈烟桥正是得到鲁迅的教诲和器重,成为第一代新兴版画家。

  1930年10月,鲁迅在上海北四川路举办“西洋木刻展览会”,陈烟桥前往参观。在鲁迅的鼓励与支持下,陈烟桥开始从事新木刻,并经常向鲁迅先生请教。从1933年至1936年,他们书信往来多达20余次,鲁迅从木刻的技法、构图到创作思想等,给予陈烟桥具体的指导。

  陈烟桥是鲁迅最得意的弟子,也是鲁迅与上海木刻界的重要联络人。1934年,陈烟桥协助鲁迅筹办《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在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其作品《某女工》《天灾》《受伤者的呐喊》等作品入选。同年,鲁迅自费编印中国新兴木刻第一本选集——《木刻纪程》,并写信给陈烟桥:“鼓吹木刻,我想最好是出一种季刊,不得已,则出半年刊或不定期刊,每期严选木刻二十幅,印一百本……”鲁迅对《木刻纪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陈烟桥鼎力协助,其作品《窗》《风景》《拉》被收入其中。

  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上,鲁迅和陈烟桥、白危、曹白、林夫、黄新波等木刻青年座谈了足足三个小时。这离鲁迅逝世只有11天。这次座谈留下了鲁迅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也是我国版画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组照片——《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

  鲁迅逝世后,陈烟桥撰写悼文《鲁迅先生与版画》,深情回忆了鲁迅的谆谆教导:“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之父,没有他,中国的新兴木刻是不会出现的。现在这个中国新兴木刻之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除了对他致深切的哀痛外,还要继承他的遗志。”1949年,陈烟桥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阐述鲁迅木刻理论的著作《鲁迅与木刻》,后被译成俄文,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刀笔为枪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国际著名记者、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79年回忆说:“陈烟桥坚决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勤奋工作,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他一生以刀笔为枪,把木刻艺术与拯救祖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旗帜鲜明地指出“艺术家必须懂得历史与了解人民,成为人民的英雄代言人”。

  抗战爆发后,陈烟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了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进步文化人召集的救亡会议,并到部队开展战地服务,绘制抗日宣传画。1937年,陈烟桥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抗日宣传画》,1938年,他与叶浅予等在香港举办《抗日宣传画展》。期间,他经常为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和上海《救亡漫画》、广州《救亡日报》等进步报刊撰写文章,创作抗战漫画、宣传画等。

  1939年秋,陈烟桥在重庆加入新华日报社,担任美术组主任,期间创作了大量维护人民利益、抨击黑暗势力的漫画,进行反对内战的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陈烟桥连夜刻制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翌日刊发在《新华日报》上,引起很大反响。

  他乡拓梦 鞠躬尽瘁献身美术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陈烟桥从事美术行政和教学工作,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美术科科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并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他深入劳动生产一线,创作了《建设中的佛子岭》《鲁迅和他的伙伴》等木刻作品,并出版著作《新中国木刻》《上海美术运动》。

  1958年7月,陈烟桥离开上海调往广西南宁工作,历任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美协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在广西工作的12年里,陈烟桥坚持遵循美术教育规律,为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鞠躬尽瘁。他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发掘抢救民间艺术,创作了《巴马之耘》《迎春曲》《隆林春牧》等一批反映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木刻。

  1970年12月,陈烟桥在广西南宁逝世。他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他的事迹一直在家乡传颂,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家乡人民。如今,观澜成立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观澜版画村,可以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陈烟桥故居作为龙华区观澜办事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鼓励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周倩 龚艺 路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