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革命先烈梁金生 先公后私界限明

发布日期:2019-04-30   来源:深圳晚报

  革命先烈梁金生 先公后私界限明

  在医药和教育方面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后人不忘初心继承遗志

  

▲梁汉平和妻子刘松柏在梁金生烈士纪念馆缅怀父亲。

  ▲梁金生烈士

  “英雄未必无情者,先公后私界限明”,这是梁金生烈士家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深圳最早的中共党员,他精通四国语言,在医学、教育等方面颇有造诣,曾往返中越两国,为革命事业奔走。他为国家尽忠,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让后人敬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多年来,梁家人一直往返于北京和深圳两地,往返于历史与传承之间,他们将梁金生的革命事迹传到深圳这片土地上,给予后人力量。如今,梁家后代居住于北京、上海等地,但深圳这条根早已连在他们的血脉里。

  变卖祖田办学抗日救国

  在罗湖区草埔新屋吓村梁金生烈士纪念馆里,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行行生动的文字,将人们拉进了梁金生的革命岁月以及后代的奔波路途中。

  今年76岁的梁汉平是梁金生的大儿子,也是梁金生烈士纪念馆建设的推动者。

  “父亲牺牲时年仅40岁,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随着梁汉平的讲述,时光倒流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

  1906年,梁金生出生于越南东川,祖籍深圳罗湖区草埔新屋吓村。梁金生5岁丧父,后随母亲回到草埔生活。他自幼读书、习武,通晓中、越、法、英四国语言,13岁时以华侨身份考入南京暨南学校师范科,并自学中医。1924年,梁金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在组织农民运动中表现出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从1924年起算,是深圳最早期的共产党员。

  一边教育办学,一边抗日救国。1937年,梁金生变卖祖田,筹款2000元大洋创办民族中学,并以学校为地下党联络点,宣传抗日,组建抗日自卫队,并进行军事训练。

  对梁金生卖祖田、办学校、买枪支、搞武装,当时一部分乡亲议论纷纷,指责梁金生败家。梁金生耐心地解释说:“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要救国,没有国,哪有家呀!”

  “办教育就是为了救国,父亲认为人在思想上不求真理、不求上进,谈何救国?”梁汉平指着博物馆里一份份宝贵的文稿资料介绍道。

  在民族中学、南头中学任校长期间,梁金生培养出许多进步爱国青年,其中很多人日后都成了东江纵队成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梁金生根据党中央要求前往延安,从此与故乡深圳永别。

  当年得知梁金生要去延安,好些学生纷纷给他留言,梁金生特意要求学生写下通讯地址,以图日后发展党的力量。“自强不息、金生救国”“用鲜血去争夺民族的光辉,用你的头颅换取民族的自由”……25位进步青年的留言,至今陈放在纪念馆。

  办医药厂救死扶伤

  办医药厂是梁金生在延安的一大贡献。当时延安严重缺医少药,梁金生提议设立中药生产合作社,并创办光华制药厂加紧医药研究,药厂研制出30多种中成药。药厂自制的“胜利茶”,治疗感冒的效果堪比阿司匹林,而且极为廉价,大大缓解了战时用药紧张的问题。

  梁金生极力主张中西医合作,促进边区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光华制药厂与医大、卫生部联合成立了中西医研究室,并编辑出版《国药通讯半月刊》。

  1942年5月,梁金生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文化协会主席团执委的身份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针对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政府立法取缔中医的做法,他鲜明地阐述了自己“中西医应该合作,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观点。

  “他在延安给我们治过病。”多年后,梁汉平回访多位革命老前辈,他们都纷纷表达对梁金生的感激。梁金生为救人,曾连续3个夜晚躺在桌子上、枕着砖头陪护一名伤寒病人,这名病人正是1941年在延安工作的越南驻共产国际代表黄光正。

  在工作之余,梁金生常常牺牲休息时间免费给周边老百姓看病,正是这份仁爱之心,他深受延安老百姓的爱戴,很多人慕名前来看病。

  曾有一位老乡找到梁金生问诊13年没治好的咳嗽,梁金生给他把脉开了一个方子。“病人走后母亲说了一句‘人家咳了3年,你一个方子就能治好?’这时父亲急了,到底是13年还是3年,怕开错方子,父亲连夜赶到病人村子,挨家挨户地找到病人,最后确定是13年。”梁汉平说,梁金生在延安行医救人的很多故事都被传为佳话。

  任“保小”校长打造“红色摇篮”

  在延安,梁金生的另一个身份是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小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这所著名的小学就是“延安保小”。

  校舍不足,物资短缺,学生体弱多病……这是梁金生刚到延安保小时所见的情形。他立下“半年彻底改变保小面貌”的军令状后,既当勤杂工又做校医,利用医学所长,把学生们身体调养好,并带动全体教职员工挖窑洞、修围墙,改善了学校的硬件条件。

  梁金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延安保小他更是提出了“教育要实施大众教育、爱国教育、生产教育”“教育是一种民族行为等适应当时环境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

  由于经济环境极其困难,梁金生将教育和劳动结合,开展生产自救,成立运盐队、豆腐坊、饲养队,规定三年级以上同学参加农业生产。全校师生开荒种粮种菜,学生们领回棉花和粗布,自己动手缝制冬衣,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他还号召全校师生为前线战士织毛袜。通过教育与劳动结合,锻炼了学生的自治能力,也弘扬了艰苦奋斗的校风。

  在每个班级只有一盏油灯的条件下,“保小”幼苗茁壮成长,一批共和国栋梁之材从中产生,其中不乏文学家、舞蹈家、歌唱家、作曲家、军事家、火箭专家。如导弹总设计师刘从军,冶金工业部原部长戚元靖,首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伍绍祖等。“保小”因此被誉为“红色摇篮”。

  后人不忘初心继承父辈遗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指派梁金生去越南援助革命。1946年初,梁金生参加越南劳动党与中国国民党的谈判,遭国民党特务暗害而壮烈牺牲,年仅40岁。

  梁金生在赴越南前留下了与妻书,这也是梁金生唯一一封留存的家书。2015年9月1日,我国首个烈士公祭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梁金生烈士的这封革命家书,一句“英雄未必无情者,先公后私界限明”放人感叹。梁汉平隔着时空给父亲写信,一句“终生怀念的、我亲爱的爸爸”,表达了不忘父辈的初心和继承父亲遗志的决心。

  从1985年夏天起,梁汉平追随父亲的革命足迹,先后往返于北京与深圳、广西等地,走访老一辈革命家,了解父亲创办民族中学、组织抗日宣传队的革命事迹。

  2009年6月,梁金生烈士纪念馆在罗湖草埔新屋吓社区对外开馆。纪念馆内陈列了梁金生当年推动农民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中医学和中小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物品,包括照片、信件、诗词等,这些都是梁家人找寻回来的沉甸甸的历史。此时,梁金生已逝世63年。

  梁汉平的妻子刘松柏同为红色后代,父亲为国家农垦部原副部长刘型,母亲为“老八路”程宜萍。回忆起跟梁汉平一路走来的岁月,她颇为感触:“父辈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后代继续努力进取,也不忘艰苦奋斗的初心。”

  “父辈穿着草鞋结婚,我们则是在一个旧仓库里举行婚礼,吃了忆苦饭,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来时走过的路,到我们女儿结婚时,女儿主动要求穿红军服。”刘松柏说,梁家三代人的婚礼“三部曲”,虽然形式不同,但多年来红色家风在梁家代代相传。

  8年来,梁汉平和刘松柏每年坚持参加全国青少年井冈山教育基地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后代讲家风”活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延安精神薪火相传——革命后代话初心”活动等,向广大干部和青少年讲述父辈的革命故事。“父辈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品质要代代相传。”对于退休后做红色家风宣传使者,梁汉平和刘松柏坦言“不忘初心,愿意一直做下去”。(陈逸群)

  专家点评

  深圳大学教授、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张卫东:应建市一级英烈纪念馆弘扬梁金生家国情怀

  如果从1924年来计算党龄,梁金生是现有记载的深圳历史上最早的中共党员。梁金生也是一个杰出的华侨战士、忠诚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对我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句“先公后私界限明”道出了梁金生的人生选择。梁金生为民族解放事业四处奔波,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奋斗精神体现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他每次所做的选择都是急国家、党和群众之所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职位高低,只要党有需要,他都能克服一切困难,把工作做好。他敢于创新,首倡“中西医结合”解决战时用药难题;他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通过教育培养革命力量;他心系百姓怀仁爱之心,不谋私利。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现代干部学习。

  梁金生烈士纪念馆,应该建成深圳市一级的英烈纪念馆,让更多人通过了解梁金生的故事,共溯深圳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革命先烈的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