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水流深:礼从围屋来 楹联正人心

发布日期:2015-10-20   来源:深圳晚报

  礼从围屋来 楹联正人心

  客家围屋、客家楹联、客家故事已成为客家“礼”文化的载体

  

 W020190809645412634857.jpg 

  龙岗东兴书室(忠义冲宇宙,符灵受拜恩)。

  

      

  

  顺治十二年,为剿灭郑成功海上势力,清廷下令“迁海”:“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在辅政大臣鳌拜的指挥下,当时深圳所处的新安县原住民被驱赶殆尽。待“复界”后,深圳客家的先民便从闽、赣两省大量迁入并生根发展,龙岗罗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举三代人之力,于龙岗筑起鹤湖新居,“回廊复道,气象宽阔,谈者比之郡城”。

  历经长久迁徙,深圳客家仍然完整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礼文化。这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准则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基。客家围屋,客家楹联,乃至客家故事,正如一颗一颗璀璨明珠,串联成客家礼文化的载体,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传统礼制和伦理道德。

  当下,要在中国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追本溯源,以史为鉴,从方方面面去回顾客家礼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就此,《深圳晚报》与深圳市纪委合作刊发《廉水流深》专栏第二期,走入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围屋鹤湖新居,还原客家礼文化的真实面貌,汲取客家礼文化的思想精髓。

W020190809645412696763.jpg 

  龙岗正埔岭(正己安民德懋功高光世第,峬平岭峻地灵人杰振家声)。

  围屋——礼从围屋来

  客家围屋的建筑布局,拥有纯正的周礼文化特征。客家人聚族而居,并且建造祠堂。各家分布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规范着子孙的一言一行。

  每个围屋村的居民,大都是出自同一个姓氏。围屋由开基始祖传给后代,并且随着子孙繁衍,不断扩建,最多时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居住。一个面积狭小的围屋,承载着几十口、甚至上百口的客家人。大家庭、小家庭都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磕磕碰碰、小打小闹虽然避免不了,但客家人的相处却总是很愉快,并且公共空间永远都是干干净净,谁也不会将垃圾或私人物品乱摆乱放。

  “客家人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追根溯源,你会发现客家的礼文化其实出自客家围屋。”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孙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大家庭,讲究人和。”孙骞介绍,围屋是一个大家庭,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人们来到这里聚族而居,彼此互相照顾,不分你我,以血缘为纽带,为同族人,和睦相处,不分你我。

  围屋里,有大小不一的家族,自然也出现了集体和个体的概念,大家庭和和美美,小家庭各司其职,界限十分清晰。对于客家人来说,礼仪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跨界就等于冒犯别人,礼仪不到位。

  孙骞认为“礼从围屋来”,和为贵,和至上,这就是围屋精神,也是和谐社会的真谛。围屋内居住的都是客家人,围屋精神也是客家人所信奉的。

W020190809645412740136.jpg 

  

  龙岗鹤湖新居(万里春风陶礼乐,百年世业绍箕裘)。

  故事——公款不能挪

  当前有些官员“慷公家之慨”,令组织纪律形同虚设。根据深圳市纪委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查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违规公款吃喝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22起,处理23人,平均每月处理近4名官员。

  而许多客家官员自小受到客家礼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深知“不学礼,无以立”,因此时常告诫自己知礼守法,规范行为。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跟随客家典型人物的脚步前行,有助于官员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者从客家民俗博物馆苏勇博士那里,获悉了这样一位客家优秀官员。上世纪,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坚真,就是一位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以“礼”先行,修身养性、恪守廉洁的客家干部。

  在大革命时期,李坚真投身革命,她的家属亲人也拥护和支持她的革命行动,国民党反动派为此派人放火烧毁了她家的两栋横屋。

  新中国成立后,李坚真家人好不容易才将老屋重新盖起来。然而到了1973年,老屋已破烂不堪,不得不拆掉重建。李坚真家人一时经济困难,便向公社申请资助。

  正好这年12月中旬,李坚真要回家乡调研,公社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她回乡前,从民政部门的救灾款项中拨出400元帮助她家修建房屋。李坚真回乡知道情况后,当场严肃地批评了公社领导,救灾就是国家专项开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转移动用,这是一条铁的纪律。“你们随便动用救灾款修建我家老屋,这样做在群众中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必须马上将这笔钱收回来!”李坚真返回广州的第二天,公社立即委派蔡两房、朱文调两位干部去将这笔已拨下去的款收了回来。

  “她是客家优秀官员的缩影,为官绝不拿公家一丝一毫。”苏勇告诉记者。

  楹联——“贪官唔顾民穷”

  除了体现客家传统周礼文化的围屋之外,客家楹联也是客家人重礼的历史佐证。它所承载的礼文化,有助于端正人心,净化社会风气,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

  为了近距离接触这些经典的客家楹联,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位于龙岗的客家民俗博物馆,馆中许多与礼文化息息相关的楹联吸引了记者的视线。

  “阎王唔嫌鬼瘦,贪官唔顾民穷”,这副楹联带有鲜明的客家礼文化印记。苏勇博士讲解了其意义所在:阎王和贪官都为自己谋私利,不管他人是穷是富,是死是活,映射其身不正的干部通过搜刮民脂民膏来敛财。

  “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求福、赐福、护福,还须积德为先”,这副楹联则从修身角度告诫子孙,蕴含了更多的廉洁元素。苏勇介绍,它是指为人为官要有积德行善的良心,与其谋求外在的保护,不如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此外,也有一些楹联涉及到了传统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比如这副楹联,“仁义礼智无愧于心乃是吾家孝子;士农工商各事一业方为济世完人”。它强调的是做人要心怀仁义,无论为官还是务农,都要修身养性、勤俭行事。

  【专家点评】

  当下社会需要客家“礼”文化

  “客家干部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彬彬有礼的。”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宏海说,这正是长期受到客家“礼”文化熏陶所培养出的气质。客家“礼”文化十分强调人的自我修养。

  “有很多客家先贤为我们做出了廉洁奉公的好榜样,他们行得正、坐得端。”杨宏海说,这是客家“礼”文化对客家子孙提出的要求。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领会客家规行矩步、廉洁勤俭、天下为公的精神,绝不能贪图个人享乐,放纵私欲。”杨宏海表示,弘扬客家“礼”文化,有助于深圳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党员干部思想。“这是一件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工作,深圳应该花大气力坚持做下去。”

  本版图片均由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提供

  深圳晚报记者 陶韵西 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