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命行德政——探访深圳王大中丞祠

发布日期:2023-09-06   来源:南方+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夏日炎炎,蝉鸣不已。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真理街和巡抚街的交界处,有一座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祠堂,又称巡抚庙,大门石额上书“王大中丞祠”五个大字,两侧刻有石联:“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留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旌常。”

  宝安西乡这座广东历史古镇与清代广东巡抚王来任有着不解之缘。据清雍正《广东通志•名宦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实行禁海政策,宝安百姓深受其苦,时任广东巡抚的王来任体察民情,勤廉守正,向朝廷呈递《展界复乡疏》而被革职。


  建议用作标题图


  王来任辞世后人们修建了这座祠堂,以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官员。而王大中丞祠是深港两地仅存的一处纪念王来任的祠堂。

  王来任“勤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西乡后世的为官者,并在当下廉政建设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自2015年1月王大中丞祠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17年西乡街道升级改造为“一中心两基地”(即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勤政为民教育基地)以来,吸引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促进了清廉社会建设。


  建议用作标题图


  纪念勤政为民故事

  传承其精神品格

  步入真理街和巡抚街交界处,映入眼帘的方正、庄严古祠便是王大中丞祠。走进王大中丞祠的中心区域,左右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是当时民众为了表达对他的恩情,写的最高评价的对联,“为民官,为民仆,鞠躬尽瘁;分国喜,分国忧,沥肝批胆。”

  由西乡人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官员自发修建的王大中丞祠,到底讲述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建议用作标题图


  清朝初年,清廷在东南沿海实行禁海与迁界政策,“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三年后再内迁三十里。禁海与迁界给沿海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江浙稍宽,闽较严,粤最苛。

  当时,地处珠江入海口,伶仃洋畔的西乡区域也不得幸免,老百姓因迁海令痛失家园,流离失所。

  康熙四年,王来任任广东巡抚。巡视新安时,看到渔盐场荒废、田园破败,村落十室九空,凄惨景象不堪入目,非常同情迁民遭遇。两年间五次疏奏,要求整肃强征暴敛、诬民为盗、妄杀良民等行为,并将“欠给里民银两,动府州县现贮库银,照数给发”,之后又上疏请求减免赋税。

  康熙七年,王来任因同情迁民、执行迁海政策不力,被诬陷罢官,不久病倒不起,临终前不忘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新安百姓,写下《展界复乡疏》,劝清廷展界,让迁民回乡复业。


  建议用作标题图


  康熙六年,周有德升任两广总督,再次复呈王来任《展界复乡疏》,并随疏附信“广东沿海迁民,久失生业,今海口设兵防守,应速行安插,复其故业”,明确表示支持王来任的奏疏。

  康熙八年,朝廷下诏,同意展界复乡。被迫离乡的边民们开始回迁,回到自己的家园。而王来任却因为操劳过度,不幸病逝了。西乡人民有感于王来任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恩德,于是自发捐建了这座“王大中丞祠”。

  延续“西乡记忆”

  赋予新时代内涵

  历史的硝烟散尽后,如今的王大中丞祠藏于西乡闹市之中。古庙砖墙上栩栩如生的雕塑,屋顶上的嵌瓷……莫不让你驻足流连。

  300余年的王大中丞祠成了西乡人的“文化地标”,王来任“勤廉守正”的精神品格也激励着一代代的西乡人。年逾七旬的“老西乡人”黄泰昌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小时候就听长辈讲这段历史故事。退休后,黄泰昌义务守护这座祠堂,坚持每天六点到丞祠开门通风,打扫卫生。


  建议用作标题图


  王大中丞祠在时代的变迁中,成为西乡发展的历史见证。据老西乡人回忆,多年来这栋建筑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和变迁,民国时期,这里被用于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又被用于区公所、仓库、粮食加工厂等。

  但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它承载的精神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历久弥新。1987年,王大中丞祠被列为宝安区第一批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西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启动王大中丞祠修缮工程;2017年西乡街道进一步挖掘丞祠历史文化内涵,将王大中丞祠升级改造为“一中心两基地”,即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勤政为民教育基地。

  作为西乡“文化地标”的王大中丞祠,既向群众展示它的历史内涵,又展示它承载新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带有历史记忆的王大中丞祠不单是对勤政、感恩品格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古祠将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