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节日病”须从根上除

发布日期:2022-09-16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秋刚过,国庆将至。节日期间,往往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期。为强化警示教育,严密防范“四风”问题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节前陆续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密集通报敲响廉洁警钟,释放出作风建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涂启智(广东深圳 社会工作者):“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顽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重要节点可能呈现易发多发态势。

究其原因,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四风”问题危害性认识不到位,总以为只要不贪不占、吃点喝点不必大惊小怪。二是少数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贪点小便宜并不伤筋动骨,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安慰麻痹自己。三是少数党员干部的“节日病”病根未除,思想上将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等与正常人情往来混为一谈。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节前的“通报”,提醒的“警钟”。重要节日,往往是问题“重灾区”、腐败“高发期”。紧盯节点纠治“四风”顽疾,防线不能松、不能移、不能变。节前的常态化警示,本身就是纠“四风”落实“常”“长”二字的重要一招。

“四风”问题,表面是作风不正,实则是理想信念不牢、宗旨初心跑偏。这就决定了纠“四风”、树新风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抓到底、一严到底,找到真症结、解决真问题,才能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真正惩前毖后、化风成俗。

王明月(广东深圳 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上差之毫厘,行动上就可能谬以千里。立规矩“治身”,更需强信念“治心”。抓作风建设,治“四风”顽疾,除了制度约束、外在监督,还要固本培元,筑牢思想防线。

要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内教育活动,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归根结底,好作风靠的是一个个党员干部躬身践行、严于律己、持之以恒。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汲取教训,做到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始终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筑牢拒腐防变作风“防火墙”。


作风建设必作于细而成于实


■ 清如许

节日怎么过,是对作风的重大考验。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曝光的典型案例看,节日期间“四风”问题易发多发,且腐败和不正之风相互交织。

在节日人情的轮番轰炸下,有些党员干部思想跑偏、底线失守,在利益诱惑前突破原则,在人情世故中逾越红线,乐不思“廉”,心安“礼”得。最终,节点没守好,反倒成“劫点”,教训极为深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成于实。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名副其实的“大事”。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

作风问题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作风之变也成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紧盯重要节点,强化警示教育,严防“四风”冒头,正是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的具体表现。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以钉钉子精神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以具体问题的解决持续推动作风转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提供坚强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