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小礼物”酿成“大祸害”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日期:2025-08-22
【打印】

  “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廉洁底线失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细数近期各地发布的党纪政务处分通报,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屡有发生。拉长时间跨度,2020年至2024年这5年间,全国查处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比重超过40%。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绝非小事小节。表面看是人情往来,实则是利益输送的“障眼法”。

  一盒茶叶、一个红包、一张购物卡,看似不起眼的“小意思”,却会在你来我往中模糊公私界限,逐步瓦解纪律防线。“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防守的城门一旦打开,就可能一泻千里、一败涂地。

  陈广江(山东德州 媒体人):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为何屡禁不止?其一,传统人情社会的深厚土壤,使得“礼尚往来”的观念根深蒂固,易被曲解利用。其二,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思想误区,认为收点“小意思”无伤大雅。其三,收送行为的相对隐蔽性,又助长了“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因为纪律意识淡薄,对党规党纪置若罔闻。

  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古训,在人情往来中守住“亲清”界限,严防“小礼物”酿成“大祸害”。

  江文岩(广东广州 职员):要紧盯花样翻新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一方面,要严肃查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的行为,对典型案例及时通报曝光,让顶风违纪者受到惩处,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综合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结合明察暗访、交叉互查、专项督查、设置监督举报平台等方式,持续提升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坚决扒下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的“电子马甲”“隐身衣”,让妄图掩人耳目的违规收送行为无处遁形。(整理:尹传刚)


面对“盛情”,果断“却”之

  ■ 清风扬

  东汉时,羊续为南阳太守,一位官吏知道他喜欢吃鱼,特意带着南阳特产白河鲤鱼前来,寒暄几句,扭头就走,不容羊续拒绝。这名官吏走后,羊续把鲤鱼挂在门梁之上,此后这名官吏又来送鱼,羊续指着悬挂的鱼说:“上次送的鱼还挂在那,已成了鱼干,请你一并拿回去吧。”

  典故“羊续悬鱼”就在告诫世人,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条鱼,也不能接受。“不求非其有”,方能不乱心志。

  现实中,诸多案例也早已示警:不少“落马”官员都是从收受烟酒茶、小红包开始,到肆无忌惮收受贵重礼品、巨额贿赂,从“破纪”走向“违法”,最后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温情脉脉”、看似无妨的礼品礼金,在“有心人”的手中,就会变成温水煮青蛙的第一杯温水、攻破防线的第一发“糖衣炮弹”。

  可以说,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往往是滋生腐败的起点,其本质还是权钱交易。送礼者之所以送上“心意”,无非是看中了收礼者手中的权力。对收礼者而言,“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拿得越多就越容易任人驱使,最终身陷囹圄、无法自拔。

  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在遵守纪律的原则性问题上,没有“多”“少”之分,没有“大”“小”之别,也没有讨价还价余地。面对“盛情”要果断“却”之,不该拿的钱一分都不要拿,不该收的礼再轻也不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