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医保局所属媒体“中国医保”消息,天津某眼科医院涉嫌骗取医保基金上亿元,公安部门已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经查,自2022年起,涉事医院法定代表人、院长等人通过宣传推广等手段接触患者,吸引市民到院免费体检,再谎称患者有严重疾病,继而通过虚假手术等方式,骗取医保基金。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医保骗保犯罪4700余人,犯罪手段多样、花样翻新。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陈广江(山东德州 媒体人):天津这起案件,暴露出当前医保监管的一些漏洞。比如,虚假诊疗链条长期运作,虚构手术、重复收费等欺诈手段长期隐匿,暴露日常监管的盲区。同时,涉事医院多次更名、反复违规,事后处罚未能形成有效威慑,其通过“换马甲”可以轻易复出。净化医保基金运行环境,亟须举一反三,堵塞漏洞。
李英锋(河北滦南 公职律师):医保骗保现象屡禁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骗保责任人员的综合惩戒还不到位,致使其付出的代价较小。从既往的医保骗保案例来看,尽管一些涉案医院因骗保被罚款,或被停业整顿,或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些涉案人员被追究了法律责任,但因骗保而受到禁业限制的涉案人员并不多。建议对医保骗保责任人员扎牢禁业限制“紧箍”,情节严重者应受到终身禁业限制。这样,可对相关人员产生更强的惩戒力、约束力。
罗建华(江苏徐州 职员):斩断骗取百姓“救命钱”的黑手是一个长期工程,想方设法加强打击力度是努力方向。一方面,要针对医保基金监管主体多、专业性强的特点,持续加快推进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实现对医疗行为的有效管控。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医保基金使用管理专项整治,持续整顿医药领域乱象,加大对“靠医吃医”、套取医保基金等欺诈骗保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强大震慑。同时,鼓励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良好氛围。(整理:尹传刚)
织密医保基金安全“防护网”
■ 清风扬
医保基金是国家为保障人民健康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把每一分每一毫医保基金都花在治病救人上,是正道也是大道。
然而,这笔关乎民生福祉的基金却遭遇“蛀虫”的侵蚀,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眼中的“唐僧肉”。对此,老百姓反映强烈,深恶痛绝。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专门对医保基金管理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作出部署,要求紧盯顽瘴痼疾,持续深化系统性整治。
治理医保基金管理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往往涉及多部门、跨层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纪检监察机关要紧扣堵点、难点,跟进监督、精准监督,督促责任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职能部门优化效能、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让多部门、跨层级同题共答、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织密医保基金安全“防护网”,守护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正风肃纪反腐的发力点,既要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又要形成“长久立”的机制,防止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困扰群众。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各职能部门在做好相关领域整治的同时,聚焦问题背后的症结、短板,修订完善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维护群众权益的长效机制,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